Counseling
Contact us
Into the era
Products
Information
Home
Education
Psychologist
当前位置:
资讯推荐
资讯
小心!校园霸凌的魔爪,正悄然伸向你的孩子
来源:创时代心理教育 | 作者:瓶仔 | 发布时间: 2019-04-15 | 1095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者 | 瓶仔

编辑 | 瓶仔


近期“王晶晶遭遇校园暴力事件”一事,校园凌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

 

王晶晶,仅仅因为在学生打架摔坏她的水杯后、同桌一句的“杯子要三百万”后,成为被霸凌的对象——被人诬陷“小学就整容”、“男朋友不间断”,被轻蔑孤立,被恶意欺打,难以忍受,甚至在自杀未遂后被耻笑“这招老套”。

 

那些因霸凌而戛然而止的生命——


  • 2000年4月20日,台湾初三学生叶永鋕被发现倒在厕所的血泊中!

  • 2018年8月20日,东莞16岁女孩乐乐因遭受校园冷暴力,选择跳河自杀!

  • 2018年10月11日,云南中学刘某因不堪长期的殴打,在家中服药结束生命!

  • ……

 

那些被霸凌、被伤害过的孩子,长大后,内心也依然难以释怀——


  • 被欺负的那几年里,世界是灰暗的。白天上学,仿佛是走向无边的地狱;夜晚入睡,声声谩骂、侮辱不绝于耳,扯着被子痛哭却不敢出声。

  • 那阵子长期失眠,无数次幻想着亲手制裁欺负我的同学。

  • 无数次想过自我了结,学校逃不开,家里躲不了,特别厌恶这个世界。

  • 没死,算是个奇迹吧

  • ……



被欺凌者长年累月的创伤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治愈,也许终其一生都要带着这样的心理阴影;


而让欺凌者“改邪归正“同样无法一蹴而就,就算说出了那句“对不起“始终是无法弥补过往对他人的伤害;


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的旁观者也许在目击这样的场景后性格、命运开始发生误入弯道……


校园霸凌的魔爪正侵蚀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你了解过这一社会现象吗?


0 1

什么是校园霸凌


究竟什么是校园霸凌呢?


在心理学领域,霸凌(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挪威心理学家欧文斯(Olweus,校园霸凌问题研究的专家)提出——霸凌一般是指力量占优势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即任何侵略性的,反复的,存在不平等力量关系的行为。一般情况下,霸凌行为大致可分为六类:


欺凌的类型(来源:澎湃新闻)


可惜的是,仅仅依靠这些标准,仍然难以辨别、停止校园霸凌的行为。

 

中国的校园霸凌现象如何呢?《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表示,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23.3%。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呈现出以“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地理空间分布形态。


可见,校园霸凌的发生并非偶然,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它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只是因借助了互联网,近几年,它才从暗处走出来,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广泛关注,但绝不意味着它是刚发生的。

 

霸凌行为具有群体性、隐蔽性,常常被披上“开玩笑,闹着玩,恶作剧”的外衣并混迹于同学、朋友之中。


这也就造成了家长、老师如果警惕心不够,容易不将其当作一回事。而当下已经曝光的校园霸凌事件,由于互联网的快节奏以及危机公关处理的思维,往往使得这样的事件在网络上短期发酵后便如同过往云烟。

 

未正面解决问题,孩子身心健康是无法得到真正有效保护的。

 

0 2

校园霸凌是怎么发生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加上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以及尚未成熟的认知控制系统,导致孩子通过最为极端、严重的暴力偏差行为(贬低别人,夸大自己)来满足内在的渴望——优越感、控制欲。


同样的,这一时期,对同龄人认同感的需求也加速了霸凌群体的形成。盲目从众与服从,跟风学习与模仿,最终也使得孩子成为暴力的奴仆。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家庭教育的失当,是霸凌者出现的主要原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从以往的统计情况看,‘欺凌者’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在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中,校园暴力易发、高发。“

 

其中,霸凌者的父母以骄纵型和支配型最为常见。被溺爱的孩子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自制力、容忍力以及控制欲极度缺乏,在校园中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优越感,并加以“捍卫”。与之相反,被过度支配的孩子由于无法感受到关爱,同情心弱,这也就使得他们在实施霸凌时没有了道德感的束缚,而他们的控制欲,更多来源于父母的行为影响。



再来看看被霸凌者,他们为什么会沦为被攻击的对象?

 

首先,被霸凌者外部行为特征上与同龄人存在不同(高矮胖瘦,假小子,女性化等);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往往属于性格内向,高敏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弱的群体。


但多数情况下,大部分人被霸凌是没有原因的。就像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里写道:“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贴上恶魔的符咒一样,校园霸凌事件就这么开始了。”

03

校园霸凌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遭受霸凌过的老鼠,脑部掌管情绪的部位会改变,容易对压力产生敏感,长期下来会出现“社交障碍”,恐惧任何新环境,即便是安全的环境,老鼠还是会害怕结交新朋友。

 

相关实验表明,老鼠对压力的反应通常与人类相似。


那么对于被霸凌者而言,除了身体伤害,精神上的损伤更加彻底地摧毁着孩子的心灵健康,研究表明,被霸凌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胆怯、懦弱等精神障碍。这种通过极为扭曲的方式带来的影响,会使得孩子成长中的负面能量无限膨胀。



校园霸凌,会给孩子们造成终生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绝不仅仅只体现在被霸凌者身上。

 

英国的一个研究团队,调查了一组14岁的男孩,询问他们是否有过校园霸凌行为。等到这些男孩18岁和32岁时,该团队又两次对他们进行了访问。研究发现,那些14岁时表示有过霸凌行为的男孩,其中有18%到了32岁依然有霸凌行为或是犯罪记录。

 

霸凌者:在成长中缺乏良好的引导而导致人格不够健全,加之长期通过欺负别人获得极大的优越感,导致同理心的高度缺失,使人格持续走向扭曲,同时为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暴力犯罪行为。

 

旁观者:积极阻止的行为也许会让他们遭受同样的霸凌,而消极地旁观会在他们心中种下愧疚、抑郁、焦虑的种子,在日后不断“壮大”。


0 4

如何对校园霸凌说“不”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瑾教授在做客《开讲啦》(文末已附上演讲视频)节目时,就分享了自己孙女去幼儿园时被伤害的事例。李瑾教授的孙女上幼儿园的时候,被一个同班的小男孩抱起后扔下,头部嗑在了坚硬物上,导致肿胀。

 

不同的是,她教孙女如何用专业的知识保护好自己。为什么被欺负了要打回去?

 

李玫瑾教授说到:被欺负的孩子如果不打回去,那些欺负别人的熊孩子就会一而再而三的欺负别人,因为好玩。不仅是大人,小孩更是如此: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就会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是丧失了底线。



2010 年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 Petrosina, Guckenburge的研究报告指出,64% 的孩子被欺凌后,并没有告诉其他人,只有 36% 的孩子在事后选择告诉他人寻求帮助。

 

我们会发现,遇到霸凌,孩子们选择放弃求助有主要以下原因——


  • 心理恐惧:被威胁,担心报复性霸凌或者担心自尊受损(没面子)

  • 心理预期低:凭借自己的猜测,认为求助得不到有效帮助

  • 遭遇忽视:尝试委婉求助后发现不可能接收到帮助

 

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一书里提到:“永远都不要小瞧语言的威力,特别是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

 

父母、老师在接收到孩子的求救信号时,“为什么不欺负别人,欺负你?”,“你怎么这么没用“,“一巴掌拍不响”的漠视态度,同样是刺伤孩子,把孩子推向深渊的利器。孩子在校园内被同龄人摧毁了价值感,如果最后一道防线“信任感”也面临崩塌,将更容易导致极端的后果。

 

实在难以判断是否为求救信号,请简单记住:与孩子有关,再小的恶,也要谨慎对待,不可姑息。

 

总之,我们要做的,是在霸凌发生前,教会孩子善良,教会他们学会识别,加强他们的求助意识,增强他们自身的反抗能力;在霸凌发生后,给予孩子信任、依靠与安全感,同孩子一起对抗恶势力,必要时介入心理治疗。

 

我们永远无法亲身感受到孩子的精神世界被孤立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但是,挺身而出,是能给这些受伤的孩子最大的光明了。


以上。


 写在最后 


一篇文章的力量,不足以杜绝校园霸凌的现象,也无法拯救此时正身陷水深火热中的孩子。


但在拿起武器反抗前,我们需要知道敌人是谁,躲在哪——这是在犹豫很久后,最终选择“校园霸凌”为主题的意义所在了:扯掉“校园霸凌”的面纱,让更多人看见。


↓↓ 李玫瑾教授在做客《开讲啦》演讲视频 ↓↓


图片、视频、数据来源网络,侵删



-  The End  -


扫码关注,让成长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