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后“狼王”的口述实录:白眼狼是如何养成的
来源:创时代心理教育公众号
|
作者:动力成长小组 胡淼
|
发布时间: 2020-04-26
|
1982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孩子有悖成人意愿时,我们习惯性地给他怒瞠贴标签,表面赢了,内伤呢?
《狼》
啸苍天,没日月,孤单影。
忍地寒,经熔炼,将成大业!
我是一名80后,独子一枚。小时候父母忙碌,我多半时间被外婆、大姑等亲戚抚养,小学时又被托管到老师家,进入初中后与父母团聚。
父母都是控制欲很强的人,父亲酗酒脾气暴躁,我经常会挨打;母亲擅长用卖惨哭穷的方式与我交流。
我经常听到一句话:80、9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他们自私自利、不懂感恩、不能吃苦,根本不懂父母为他们付出的心血,简直养了一群白眼狼。
狼,是凶残冷血的代名词,狼群中又以长着掉白眼的狼最为凶狠没人性,现代社会泯灭人性的事屡见不鲜,白眼狼越来越多。
1
我觉得白眼狼有两种:
粗暴型:横眉冷对亲爹娘,打骂动粗对老师。
温柔型:万事伸手啃老族,一事无成赖别人。
我,当然是混合型的,要不然怎么当狼王!
白眼狼怎么形成的?是狼性没有转化成人性。
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好吃懒做是人的本性,爱人勤勉是人的美德。
本性是与生俱来,美德是后天养成,良好的教育是从本性到美德的重要途径。
如果狼性多人性少那一定是在教育环节出了问题。
比如家庭中的过度溺爱,学校中的功利教育,社会中的唯利是图,都把年轻一代塑造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该给的给,不该给的也给;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也做。父母长期的付出,不论事物质还是精神层面,巨额的、超额的给与,让原本该有的感恩变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雪上加霜的是,父母以爱的名义继续加速付出,这种付出与其说是给与不如说是另一种控制,希望彼此达到共生,永不分离。
作为孩子,父母无止境的付出让我觉得:
一方面是他们的给予。
我又没要你非要给我,反正你不给不做你就难受,干脆你多给我点多帮我做点吧。 一方面是父母的控制。
希望跟我达到共生的状态令我极其厌恶,于是对父母说话总是冷血又刻薄,希望借此来疏远我们之间的距离,这当然是指心理上的距离,最后往往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2
白眼狼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毫无感知他人的能力。
有一天早上我儿子找他奶奶要牛奶喝,他奶奶跟他说家里有酸奶别喝牛奶,牛奶一点味道也没有,酸奶好喝还更有营养。后来儿子没喝到牛奶不情愿地喝了一瓶酸奶。就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却激活了我内心深处极大地愤怒。我突然想起来自己小时候,我不冷,我妈却非要跟我穿衣服;我不饿,我妈却非要让我吃饭;我想喝汽水我爸非要我喝茶。原因只是他们自己冷了、饿了、得了糖尿病,却把这种冷、饿、糖尿病投射到了我的身上。
当一个孩子不冷的时候你非要他穿衣服,特别还是他比较小的时候,他心里会怎么想呢?我的身体告诉我现在热,我妈告诉我现在冷,我现在到底是冷还是热?我到底现在该冷还是该热?
长期以往,孩子的感受性和自我同一性都得不到发展,自体混乱无法感知他人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你有吃有喝有人照顾你,还不好好学习?你有吃有喝还不努力上进?
似乎只要有吃有喝就是处在一个幸福状态之中。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得长辈有吃有喝、有人照顾而无暇关注他们的时候,我们却成了白眼狼呢?
我最讨厌被讲道理。一个总给孩子讲道理的父母是骨瘦如柴的,距离近了会硌得我很痛,以至于渐渐的不想再接近,所谓的亲情淡漠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曾听心理学专家说过一句话:很多时候讲道理是为了达到一个不讲道理的目的,那就是操控。这种操控源于父母对失控的焦虑。
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做出相应的反应,于是失控感在内心蔓延,犹如百爪挠心,此时焦虑上升以至于智力受阻,企图采用不断重复以及调高音量等简单机械的操作来让对方就范。
和打一样,讲道理也是一种攻击:打等于告诉孩子:我比你力气大,你干不过我。而讲道理等于告诉孩子:我比 你有水平,当然是道德和智力上的水平,所以你干不过我。
不管是哪一种都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弱小的,后者影响深远程度甚至比前者更大。从体力上超越父母是肉眼可见,指日可待的,而面对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父母,可能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会有矮一截的感觉。
3
我妈妈和舅舅是非常孝顺的人,就是那种父母对的也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容不得晚辈顶撞半句的人;我的爸爸更是十里八乡人尽皆知的大孝子。最后到我,却是一个经常顶撞长辈看起来和孝顺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人。为什么会事与愿违?
我有一个猜想:我的父母对孝顺两个字如此的强调几乎已经到达了反向形成的地步,他们压抑了对自己父母的不满和愤怒,呈现出父母错的都是对的这样的状态,最终在和我的关系中他们对父母不满和愤怒投射给了我,让我来代替他们不满和愤怒,这样才不会让他们有愧疚感。
但生活中这种反向形成的大孝子很多,为什么有的孩子没有变成白眼狼?
费尔贝恩说:儿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认为是自己的不好。
很多人无法坦诚的接受自己对父母的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父母很苦,父母很累,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不是父母做的不好,而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好,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恨自己的父母意味着理想化客体的丧失,这当然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于是他们只会认为是自己不孝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如果内心真的有恨,用自己给自己讲道理的方式试图让自己原谅,只会把恨压抑得更深,深到自己都无法感知,把自己都骗过去以为自己真的不恨了,但埋藏心底的恨永远会找到其他的出口,以一种扭曲变形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父母常用的一招,在做了伤害孩子的事后卖惨:我把你拉扯大多么不容易,我工作多么辛苦,我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多少。此时这些“辛勤付出”全都变成了大石头压得愤怒无从发泄。
其实有的父母也能意识到自己伤害了孩子,他们也会懊恼,悔恨却又无能为力。
“我为什么要伤害你啊?我爱你都来不及!我也好恨自己,为什么总是这样?”
于是两人只能重新陷入迷雾之中。这种攻击方式让人感觉既无防御之力,也无解决之道。攻击者迷惑、无助,被攻击者恐惧、不安,所有这些情绪最终都指向了关系的破裂。
就像蓄力一般,平日积攒的愤怒,在一个导火索之下扣动了扳机,压抑的愤怒和不满像岩浆一样喷射而出。所以没有没脾气的老好人,只有压抑了脾气的假好人。
4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不敢表达愤怒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对于他们而言,表达愤怒如此之难?这要追溯到童年时期表达愤怒的孩子会得到什么样的体验。
1. 表达愤怒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表达愤怒和不满之后,会惹来父母的责骂和反击,面对父母的敌意,孩子会面临巨大的被抛弃感,这是致命的恐惧
2. 表达攻击性是羞耻和罪恶的。
父母激烈的情绪,让孩子觉得在进行攻击之后,父母是脆弱且不稳定的,这会激活孩子的罪恶和内疚感。
于是,不仅不敢表达攻击,也无法获得处理愤怒的方法,只能任由其在潜意识堆积,长出被动攻击的苗头。这种从小就形成的攻击模式,如果在日后碰不见一个可以抱持和包容你愤怒和攻击的客体,那是很难靠自己去改变的。
所以一个能自由的、无顾虑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孩子是幸运的。
5
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说:一个人有情感他就有人性,他尚有情感就尚存人性。
人性是什么?它比智力更重要。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名牌学校,不惜一切代价让他各种学习,结果导致孩子出现智商高,人性却非常差,尤其是大学生作案的问题更加严重。
大家都知道的高校投毒案,一个高智商的研究生用毒液泼向导师;马加爵学习生命科学,却在宿舍里杀害四个同学;还有学法律的学生在课堂上把刀砍向老师。
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怎么才能看出一个年轻人是否有人性。衡量的标准很简单:情感。
北京著名的白宝山大案,杀人如麻的恶魔白宝山因为不愿意在母亲面前杀人而被警察在家中抓获。这就是情感,正是他对母亲的这种情感使他在那一刻由狼性转变为人性。纵使如同白宝山这样的恶魔在面 对母亲的时候也能从狼转变成人,有什么理由我们的孩子会变成一条彻彻底底的白眼狼?
场景A:孩子在学校考试发挥失常没考到自己理想的成绩,还被同学嘲笑,心情低落地回家对父母诉说着自己的难过。父母不但没有给他诉说的机会,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数落,你有什么好难过的?我们每天工作够辛苦了,你能不能让我们省点心,你这考的什么玩意,平时成绩比你差的分数都比你考的高,你简直太让我们失望了。然后要么是沉默要么是爆发激烈的冲突,各自关上门回到各自的房间,伴随着一起关上的还有孩子的心门。这可能是一个中学生经常能看到场景。
当我们都还在妈妈的肚子这个安全的容器里时,它能容忍我们任何情绪。我们在母亲肚里焦虑的乱踢的时候,这个容器都能有效的吸收然后转变成爱抚。这种把孩子不可忍受的情绪吸收后转化成可以忍受的情绪再返还给孩子的功能,是一种尤为重要的能力。
随着孩子出生渐渐长大,很多父母好像失去了这种能力,甚至将孩子变成了父母坏情绪的垃圾桶。
试问一个孩子自己不可忍受的情绪、情感无法对父母诉说,还要接收来自父母的焦虑和不安,他要如何成长成为一个人格健康的人?
场景B:还是考试失利的孩子回到家对父母诉说他的难过。父母对他说,这次没考好我知道你很难过,因为以你的实力不会只考这个分数,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一次发挥失常不代表你的成绩下降,如果可以我们一起来找找问题出在哪,然后一起总结总结除了分数没考好以外那些你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对父母的做法。
第一对父母:一上来就否定孩子的感受,然后还一并把自己的烦恼投给孩子,最后给他一个结论:你太让我们失望了。
第二对父母:在孩子回来后让孩子及时地说出了自己感受并且承认了他的感受,然后告诉他一次没考好不代表成绩下滑,最后一起总结失败中那些地方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一个把不可忍受的情绪吸收然后转化成可以忍受的情绪再还给孩子的很好的例子。
如果两个孩子长期都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之中,第一个孩子的生命力会是处在一种高度被压制的状态中,在他没有遇到一个可以包容他的容器之前,可能对爱与恨的迟疑性格将伴随他的一生。而第二个孩子爱可以被表达,恨可以被允许,可以想象出他的一生用四个字形容:快意恩仇,这四个字听上去就给人一种生命力很绽放的感觉。
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原谅。如果真的有恨那就恨吧。允许自己有恨,接纳自己当下的恨,它本就是你的一部分,不必急着和他撇清关系。也许我们能试着和它呆在一起,找个安静的地方,看着它,感受它,它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感受它带给你的感受,看看它想传递什么样的信息给你。
所以,当孩子
没有干扰就能做决定,
没有顾虑就能表达感受,
没有担心就能表达情绪,
在不带功利的有爱环境中是很难变成白眼狼的,
即便是,也是个狼人。
后记:
本文口述者为一位80后男生,从小被动与父母分离,青春期后与父母团聚,相处难和谐。性格内向,少言,情感交流受阻,存在较严重人际交往障碍。
成家后,与父母和家人的关系有所缓解,但内心始终保持固有的距离感而感焦虑,与他人难以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力求突破。
进入创时代教育动力成长小组学习心理学知识,逐步认知到自己行为表象的背后,最渴望得到的是与父母真正的和解。
一年的心理求学之路,也是口述者的自我救赎之路。
此次倾诉,让他得以释放,获得了真诚地共情,找回了自信,为自己点亮了心灯,同时也照亮了他人内心不愿面对或不以为然的真实自己。
如果你,有痛无处诉,有惑无处解,有情无法说,或者想化解成长的痛,让自我人格更完善,欢迎你走进创时代心理教育,让我们共同学习成长,重塑人格,豁达人生。